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430
原标题:LPR连续六个月保持不变,二季度降准降息窗口已打开|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指数周报
在2025年4月14日至18日当周,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日度指数均值为-2.01,与前一周相比,指数保持平稳。从分项来看,上周货币宽松是带动指数下行的主要因素。从货币指标来看,主要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降,7天回购利率靠近政策利率附近。从债券指标来看,信用债收益率区间震荡,信用利差上升。从股市指标来看,A股杠杆水平较3月底明显下降。
4月21日,新一期LPR报价出炉,其中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LPR已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此次LPR保持不变符合此前市场预期。一方面,今年以来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一直维持在1.5%,这意味着LPR的定价基础未变;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经济受到关税政策等外部冲击,但一季度社融和GDP均取得不俗的成绩,LPR下调的迫切性不强。
二季度,我国降准降息的空间正在打开。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GDP同比增长录得5.4%的好成绩。从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货物出口同比增长6.9%,货物进口同比下降6%。由此可见,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外贸方面的良好表现,许多外贸企业都赶在一季度贸易摩擦爆发前抢出口。二季度,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发酵,中国经济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近期美元资产遭抛售,美元指数跌至100以下,离岸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由4月上旬的7.43回落至7.29,人民币汇率压力减缓。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央行“择机降准降息”的窗口正在打开。
近期,针对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股市震荡,我国决策层再提“稳股市”。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持续稳定股市”,延续了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会议和文件中的表述,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股市的呵护。随着上市公司积极分红、回购股票,持续加大股东回报,中国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有望持续提升。
一、中国金融条件指数概况
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日度指数均值为-2.01,与前一周相比,指数保持平稳。年内,指数下降0.26。
从指数的分项来看,上周货币宽松是带动指数下行的主要因素。从货币指标来看,主要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降,7天回购利率靠近政策利率附近。从债券指标来看,信用债收益率区间震荡,信用利差上升。从股市指标来看,A股杠杆水平较3月底明显下降。
二、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成交量与利率
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较前一周进一步放松,主要体现在主要货币利率持续下行。从成交量来看,上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均值为6.33万亿元,较前一周下降3812亿元。
从资金价格来看,主要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尤其是非银金融机构融资利率下降得更为明显。在隔夜回购利率中,上周R001与DR001利率的均值分别为1.69%和1.67%,分别较前一周下降5.7BP和3.11BP。从7天回购利率来看,上周R007与DR007利率均值分别为1.73%和1.7%,分别较前一周下降5.9BP和2.69BP。今年以来,R007与DR007利率始终位于政策利率上方,是导致一季度流动性整体偏紧的原因。4月以来,市场流动性偏紧的问题逐渐改善,R007与DR007利率逐步向政策利率靠近,带动市场资金面放松。
4月以来,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差异较3月下旬明显下降。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R007与DR007之间的平均差值仅为2.64BP。通常而言,当R007与DR007差值在10BP以下时,我们认为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差异不显著。
2.央行货币政策
4月14日至18日当周,在连续三周净回笼资金后,央行再度向市场净投放短期流动性。上周央行通过7天逆回购共投放资金8080亿元,其中4月17日和4月18日的单日投放量均达到2000亿元以上,上周共有4742亿元的逆回购到期,央行净投放逆回购3338亿元。
央行此次扩大流动性投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4月中旬恰逢缴税高峰期,财政资金上缴国库抽走市场流动性;2)上周债券市场净融资额大增,市场资金需求上升;3)4月15日,共有1000亿元的1年期MLF到期,在MLF续作之前,央行通过逆回购补充流动性。
4月21日,新一期LPR报价出炉,其中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自2024年10月两个期限品种的LPR均下调25个基点以来,LPR已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此次LPR利率保持不变符合此前市场预期。一方面,今年以来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一直维持在1.5%,这意味着LPR的定价基础未变;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经济遭受关税政策等外部冲击,但一季度的社融和GDP均取得不俗的成绩,LPR下调的迫切性不强。
二季度,我国货币降准降息的空间正在打开。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GDP同比增长录得5.4%的好成绩。从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货物出口同比增长6.9%,货物进口同比下降6%。由此可见,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外贸方面的良好表现,许多外贸企业都赶在一季度贸易摩擦爆发前抢出口。二季度,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发酵,中国经济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近期美元资产遭抛售,美元指数跌至100以下,离岸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由4月上旬的7.43回落至7.29,人民币汇率压力减缓。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央行“择机降准降息”的窗口正在打开。
三、债券市场
1.债券市场发行
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债券市场发行额和净融资额较前一周上升。其中,债券市场总发行额为2.24万亿元,较前一周上升7014.92亿元;债券市场净融资额为9642.12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14万亿元。
从融资结构来看,上周政府部门债券发行回暖是带动债券市场融资大增的主要因素。从政府部门来看,上周国债净融资5621.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净融资1926.42亿元,整个政府部门债券净融资7299.46亿元。从金融部门来看,上周政策银行债净融资1584亿元,商业银行次级债净融资127亿元,整个金融部门净融资1734.4亿元。从非金融企业部门来看,上周企业债净偿还115.84亿元,公司债、中票、短融、资产支持证券分别净融资265.58亿元、273.27亿元、19.47亿元和167.4亿元,整个非金融企业部门净融资608.26亿元。
从增速来看,今年多项债券余额同比增速超过往年同期。截至4月18日,政府部门债券余额同比增速为20.4%,较2024年同期增速上升5.7个百分点;金融部门债券余额同比增速为15.4%,较2024年同期增速上升5.3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券余额同比增速为5.2%,较2024年同期增速上升2.5个百分点。
2.债券收益率走势
1)利率债
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各期限国债收益率涨跌不一。从短端来看,受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边际放松影响,上周1月期、3月期、6月期以及1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降5.04BP、4.7BP、4.17BP和0.96BP。从长端来看,4月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避险情绪上升,资金回流债市,长端国债收益率在连续三周下降后,上周有所企稳回升,其中2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升0.28BP、0.28BP和2.59BP。
从国债利差来看,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国债期限利差较前一周上升1.25BP至22.9BP。自4月以来,国债期限利差仍然呈现收窄趋势。从年内来看,当前国债期限利差仍然较去年底大幅下降,年内降幅为37.16BP。
2)信用债
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各品种信用债收益率均上升。在A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率分别上升1.86BP、2BP和2.77BP。在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率分别上升3.59BP、4.17BP和2.57BP。
自去年10月至今,信用债与国债之间的利差呈现区间震荡走势。上周在A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分别上升2.67BP、2.81BP和3.43BP。在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分别上升4.4BP、4.98BP和3.71BP。
四、股票市场
1.一级市场
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A股融资总额为132.77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7.68亿元。年内,A股累计融资1870.25亿元,高于2024年同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A股融资主要集中于增发和可转债,IPO融资金额年内累计金额为234.38亿元,占总融资的比重为12.53%。
2.二级市场
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A股主要股指涨跌不一,其中上证综指上涨1.2%,中小板指下跌1.2%,创业板指下跌0.6%。年内,各股指由涨转跌,上证综指累计下跌2.2%,中小板指累计下跌4.4%,创业板指数累计下跌10.6%。
上周,A股成交量下降,市盈率回升。在4月14日至18日当周,A股日均成交量为1.08万亿元,较前一周下降31.6%;市盈率为17.17,较前一周上升4.1%。
近期,针对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股市震荡,我国决策层再提“稳股市”。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持续稳定股市”,延续了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会议和文件中的表述,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股市的呵护。随着上市公司积极分红、回购股票,持续加大股东回报,中国股市长期投资价值有望持续提升。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希,实习生王淑美北京报道
近期,建设银行迎来一轮高层人事调整。
今年3月,在输出一名“金融副省长”后,建行管理层迎来空缺。此后,原农行河南省分行行长韩静获得拔擢,出任建设银行党委委员。4月22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聘任韩静担任副行长。
此外还有另外两则高管变动。据公告,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将兼任董事会秘书。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由于年龄原因提请辞去首席信息官职务。
“女将”韩静担任副行长
4月22日,建设银行发布董事会会议决议公告,通过关于聘任韩静担任副行长的议案。根据相关程序,其任职资格需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进行核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韩静是在3月下旬到任建设银行的。3月28日,记者在建设银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现场见到了履新的韩静,这也是韩静在建行的首次亮相。
韩静于1970年1月出生,今年55岁,是正高级经济师,1994年8月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在调任前长期于农业银行,且相关从业经验丰富。
公开信息显示,其先后于2013年至2025年间任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南通市分行行长、江苏省分行行长助理,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机构业务部主要负责人、总经理兼上海管理部主任等职务,2023年4月至2025年3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
纪志宏兼任董秘,金磐石辞任
在公告聘任韩静为副行长的同日,建设银行同步公告,自4月18日起由纪志宏兼任该行董事会秘书。纪志宏目前是建设银行副行长。
纪志宏出生于1968年4月出生,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纪志宏曾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任职。曾先后出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开市场操作部副主任(副局级)、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主任,建信住房租赁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自2019年8月起出任建行副行长,2023年6月起出任建行执行董事。
4月21日,建行公告,金磐石由于年龄原因提请辞去该行首席信息官职务。公告特别提到了金磐石在建行任职期间的业绩成果。肯定了金磐石在建立健全公司科技治理体系、推动IT战略规划实施、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公开信息显示,金磐石是高级工程师、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2010年获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2001年6月开始,金磐石先后任建行审计部副总经理,监事,监事会办公室副主任,审计部总经理,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建设银行信息总监。2021年3月起,金磐石出任建行首席信息官,进入高管层。
4月24日,周大福在港交所公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2025财年第四季度)零售值同比下降11.6%。
其中,中国内地的同店销售跌幅有所收窄。季内,内地直营店及加盟店的同店销售分别同比下降13.2%及8.7%。
香港及澳门市场方面,同店销售跌幅与上一季度相若。同店销售同比减少22.5%,香港的同店销售下跌21.5%,而澳门则减少25.6%。
公告提到,尽管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及黄金价格高企影响了消费意愿,但公司在产品优化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尤其是在中国内地的同店销售跌幅有所收窄。(闫妍)
新闻结尾 天龙逍遥录,感受艺术之美的极致享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