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905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4月25日,意华股份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7亿元,同比增长2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1.6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69亿元,同比由负转正,显示出公司经营质量的显著提升和良好的资金管理能力。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连接器和太阳能支架两大板块,2024年,连接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64亿元,同比增长38.10%,占总营收的40.42%;太阳能支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53亿元,同比增长10.07%,占总营收的56.63%。两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不仅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连接器领域,公司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是国内少数实现高速连接器及高速光电模组量产的企业之一。凭借先进的模具开发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水平,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此外,公司与华为、中兴、富士康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市场拓展方面,意华股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外市场营收占比达到52.13%,同比增长5.18%。公司通过与全球知名企业的长期合作,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未来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2024年,意华股份研发投入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3.41%。公司在高速通讯连接器、光互连产品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果,多个研发项目成功实现量产,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开发的NGSFP-DD400G高速IO端口连接器及组件、螺纹型RJ防水连接器系列产品等,均已实现小批量生产。
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连接器和太阳能支架两大核心业务,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金璐璐)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以往一般全国“两会”召开后,全年经济政策就基本定了下来,很少调整。但今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3月中旬决策层就提出“适时推出增量政策”。此次政治局会议的基调也是如此,首要的仍是推动既定政策落实,比如加快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及适时降准降息,其次才是“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相比,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有一些新增政策落地,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比如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随着形势进一步明朗及政府债发行加快,市场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方面还将有新的增量政策推出。
其中,“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参考历史经验看,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由央行PSL(抵押补充贷款)支持政策性银行创设金融工具,投向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
政策性金融工具如何运作?
此次会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
历史上看,比较典型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有2015年-2017年推出的2万亿专项建设基金、2022年推出的74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二者均由政策性银行筹资投向特定领域。
具体运作上,专项建设基金由国开行、农发行发债筹资注入专项建设基金,专项建设基金再以资本金形式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轨道交通等基建项目,其中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审核,中央财政进行贴息,补贴后融资成本在1.2%左右。随着财政不再贴息、地方政府不得为项目提供担保,专项建设基金在2017年后淡出。
2022年疫情冲击下,稳增长压力加大,当年6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最终当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达到7400亿元,是当年最为重要的增量政策之一,另一项增量政策为盘活5000亿专项债结存限额。
专项建设基金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在于:均以基金的形式入股项目,所投项目大多为基建项目,中央财政进行贴息。
不同的地方在于:专项建设基金只有国开行、农发行参与,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进出口银行也参与进来;专项建设基金由政策性银行发债筹资,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除了发债之外,政策性银行还通过PSL筹资。
央行《2022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为发挥金融对有效投资的支持作用,运用PSL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设立金融工具和提供信贷支持。
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2月后PSL一直表现为净偿还。但2022年7月-11月大规模新增,截至2022年11月底PSL余额为3.7万亿,相比2022年6月增长5500亿元。
此次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置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部分,预计央行仍可能通过PSL支持政策性银行设立相关工具。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PSL余额为2万亿,相比2024年初已下降1.4万亿,主要因为去年以来市场利率走低,政策性银行发债归还了部分前期利率较高的PSL。随着新工具的设立,后续PSL余额可能继续走高。
用途上,此次会议要求“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对比来看,国开行、农发行对基建业务较为熟悉,未来二者如何通过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更好地支持前述三项领域仍需探索。不过进出口银行长期经营外贸领域的信贷业务,对支持外贸较为熟悉。
在2015年-2017年,国开行、农发行分别通过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入股具体项目;2022年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分别成立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进银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入股具体项目。
后续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否还以基金形式投向具体领域仍需观察:如以基金的方式,会不会再新设基金公司?如不用基金的方式,会不会直接用信贷的方式,比如从央行获得PSL资金后直接贷给特定领域主体?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年份,政策性金融扮演着稳增长的角色,兼具金融和财政的特点,中央财政对相关工具也进行贴息,起到杠杆撬动作用。此次会议也表示,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预计中央财政可能还会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进行贴息。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创设消费相关的再贷款市场已有预期。此前的3月6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
此次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设立的再贷款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意味着支持消费的再贷款主要是支持服务消费。消费可分为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两大类,前者涉及有形物品的购买和使用,比如食品、衣服、电子产品等;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无形的服务体验,比如教育、医疗、旅游等,养老也是服务消费的一种。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近期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扩大服务消费,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打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
按照此次会议部署,设立再贷款支持服务消费也是举措之一。过往央行再贷款一般通过银行投向企业主体,预计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最终也将投向企业主体,以增加优质供给,为扩大服务消费打好基础。
和过往央行设立的再贷款一样,预计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仍将采用“先贷后借”的机制,即金融机构先向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向央行申领再贷款资金,该模式将再贷款审批关口前移,实现了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4月央行创设了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公益型、普惠型养老机构运营、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纳入目录的老年产品制造,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总额额400亿。普惠养老再贷款后续可能会整合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进行统一管理。
此次会议还表示,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市场对此也有预期,潘功胜3月6日表示,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科技创新债券的产品体系。
实际上,非金融企业在债券市场上发行科技创新债已持续多年。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非金融企业科创债余额已达1.9万亿,占信用债存量的5%。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在债市“科技板”推出后,非金融企业可继续发行科创债,发行主体可能进一步拓宽。短期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科创债发行规模或放量,长期则要建设好高收益债市场。
“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建设是提升众多中小民营科技型企业科创债融资可得性的关键一环,应总结并借鉴境外高收益债市场的发展经验,推动我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中证鹏元研发部资深研究员高慧珂表示。
专题:2025保险科技峰会:梁涛等出席
4月25日金融一线消息,“2025保险科技峰会”今日在深圳正式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从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AI+保险的战略推进与应用创新”。众安保险常务副总经理、众安信科董事长王敏在主题论坛中提出,“拥抱AI,用allinAI的心态做AIinall的改造”是AI+保险的核心。他指出,相较于互联网保险时代的通用产品与爆款,AI的影响力将渗透至保险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与所有链路,未来的变化将超乎想象,而这一切才刚刚拉开帷幕。
王敏进一步阐述AI保险带来的商业机会,他将从互联网保险迈向AI保险视为行业适应技术环境变革的必然趋势。“AI就如同当年的蒸汽机,蒸汽机突破了人类肌肉的极限,而AI将极大突破认知与认知交互的极限。”他认为,技术环境与设施的变化,必将催生出创新的AI保险产品、场景。在商业模式上,ToC端保险公司自营占比将显著提升。以众安保险为例,过去十年通过互联网渠道积累了大量无渠道费用用户,降低综合成本率,未来AI将进一步降低线上交互与ToC运营成本,优化用户体验,为中小公司做好ToC用户运营带来机遇。
谈及众安信科的使命,王敏强调,众安信科致力于解决AI在保险行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与纯AI厂商不同,众安信科凭借技术与行业know-how,精炼业务逻辑,训练适配行业的垂类模型,以通用成本实现专家经验,推动AI在保险行业广泛应用。
新闻结尾 魏总裁的私人密书-解锁无限精彩,体验视觉新高度!的相关文章